*国家三级甲等医院 *湖北省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*武汉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手机版
扫描二维码
关注手机版

小儿运动发育落后

发布时间:2015-06-09 来源:信息部

 婴幼儿的正常运动发育规律有哪些?
  胎儿期,母亲感到胎动便是胎儿最初的运动形式。新生儿的运动时无规律而且不协调的,其原因在于新生儿的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,传导线路及神经纤维髓鞘没有完全形成。随着年龄增长,大脑皮层的功能逐渐健全,条件反射也日益增多,婴幼儿便逐渐掌握了各种新的运动技巧。婴幼儿动作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:①头尾规律:动作发育由上而下,先会抬头后抬胸,两手取物,坐、站、走、等。②有近到远:如先抬肩、伸臂,再双手握物而至手指取物。③由不协调到协调,由泛化到集中:3~4各月婴儿看到玩具时,手足乱动但拿不到,5个月以后就能一把抓住。④由粗动作到精细动作:先发展抬头、坐、站、走等大动作后才有手指取物、脚尖走路等细动作。此与协调平衡的发展有关。⑤先有正面动作后有反面动作:如先会抓东西后才能放下东西,先会向前走后才回向后退等。

 婴幼儿粗大动作的发育规律是怎样的?
  婴幼儿粗大动作发育的过程和归纳为:“二抬四翻六会坐,七滚八爬九会走”
  1月仰卧位是试抬头
  2月垂直位时能抬头
  3月俯卧时抬胸
  4月两手在眼前玩耍
  5月扶前臂可站直
  6月试独坐
  7月将玩具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
  8月会爬
  9月扶栏杆能站立
  10月推车能走几步
  11月牵一只手能走
  12月~14月能独立走
  15月会蹲着玩
  18月会爬上小梯子

 婴幼儿俯卧位姿势的发育规律有哪些?
  婴幼儿俯卧位姿势的发育规律如下几点:
   (1)从全身屈曲到伸展:新生儿在紧张性迷路反射(TLR)的影响下,出现臀高头低的特殊姿势。随着原始反射消失,下肢逐渐从腹下伸出,形成臀头同高的姿势。脑瘫儿多不能及时完成由屈曲到伸展的发育过程,2~4个月后还保持TLR姿势。
   (2)支点由前向后移动:随着支撑能力的发展及立直、平衡反射的出现,俯卧位的支点也由前向后、由低到高逐渐发展:首先是以两肘和胸腹支持体重,接着是两肘和腹部→两手和腹部→两手和两膝→两手和两足支持体重。随支点移动,重心后移,胸腹离床,爬行开始。支点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机体的起立过程,脑瘫患儿的支点移行过程迟缓或缺如。      
   (3)自从发运动到随意运动(爬行):婴幼儿俯卧位时只见有头颅和四肢的自发运动,与刺激有关,无目的性。随生长发育首先出现的是上半身的前进运动,此时可出现后爬,当大脑调节发育到下肢时(头尾规律),才出现下半身的前进运动,即腹爬,并逐渐成为规范的、有目的的灵活爬行,如两手两膝(称为四爬)、两手单膝、两手两足(称为高爬)等随意的爬行。爬行时各种随意运动的基础,即会爬就会走,但有些婴儿立位化的发育较快,可不经过爬行阶段直接发育到坐、站、走。

 婴幼儿仰卧位姿势的发育规律有哪些?

  婴幼儿仰卧位姿势的发育规律有如下几点:
  (1)由屈曲到伸展:仰卧位发育的规律也是由屈曲到伸展,一般是在6个月由屈曲的状态中解放出来。详细分有4个时期:第一屈曲期:0~6周。第一伸展期:2~3个月,受非对称性预反射(ATNR)影响,四肢对称屈曲。第二伸展期:9~12个月,四肢自由伸展。脑瘫患儿多不能克服第一伸展期进入第二屈曲期,故多呈硬直伸展状态。第二伸展期是立位化的标志,说明婴幼儿已可扶物站起,并开始最初的不行尝试。
  (2)手、口、眼协调:婴儿进入第二屈曲期以后,可以用手抓足放到嘴边,这时肩岬带和骨盆带抬高,两下肢屈曲,接触地的面积减少。在这种姿势下可以保持稳定,说明婴幼儿已具有平衡机能,是随意运动及翻身的前提。手、口、眼协调出现基本可排除脑瘫的存在。
  (3)从自发运动到主动翻身:新生儿仰卧位的运动主要是为逃避刺激而产生的屈曲及伸展运动,随身体回旋及立直反射的发育,逐步出现自动翻身记有目的的主动翻身,一般是在5~6个月,翻身以后可以成为腹爬位机四爬位。
  婴幼儿坐位姿势的发育规律有哪些?
  婴幼儿坐位姿势的发育实际上是抗重力的起立过程,其前提是立直位平衡反射的出现:坐位前方平衡反射出现才能拱背坐,拱背坐是独坐的开始阶段。7~8个月的婴儿出现了坐位侧方平衡,才可直腰坐,9~10个月出现了坐位后方平衡,婴儿才可扭身坐和坐位自由玩,这是坐位自由阶段,此时婴儿已可从仰卧位直接坐起,脑瘫患儿坐位发育迟滞。  

 婴幼儿立位姿势的发育规律有哪些?
  婴幼儿立位是随着第二伸展期的到来而实现的,如果不能克服第二屈曲期进入第二伸展期,立位的发育是不可能的。10个月的婴儿在立位平衡反射支配下,已可独站。让小于10个月的婴儿采取立位姿势,可见有明显的发育阶段:①阳性支持反射阶段为0~6周时。②不能支持体重,2个月时。③短暂支持体重,3个月时。④尖足支持体重,4个月时。⑤立位跳跃,5~6个月时。⑥扶站,7~9个月时。不能支持和尖足支持都是正常发育的一个阶段,不是异常表现,但与相应月龄不符则是异常的。一般认为,6个月以后仍为尖足支持,是脑瘫重要标志。

 具备什么能力才能保证儿童移动和行走?
  人类移动是在各种运动功能协调配合下,有节奏完成的。如果缺乏基础能力,四爬姿势异常,行走时也会呈现奇怪的步态。因此,理解和运用下述3种能力,对儿童训练是有利的:
  姿势调节能力:当身体要倒时,头的调节复正起平衡作用。受强力推动倾斜时,瞬间用手支撑,防止头、脸受伤,发挥伸展保护作用。抬起的能力:从腹爬到肘支撑抬起上身,发展为以手臂支持体重,使头离地抬高,克服重力,重心下移。进一步屈膝四爬、抓站,都是为给站立、行走作准备。
  关心周围事物活动能力:人要接受环境,通过感觉器官刺激而促进发育。从追视开始,继之伸手抓物、翻身、四爬前进取物、抓站、扶走,达到身心发育。三种能力互相嵌合而完成运动姿势。以爬为例,按月龄要完成腹爬、四爬、膝立等动作,给站立和行走做准备。

 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育规律如何?
  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育关系到儿童将来学习、生活、工作技能的掌握,故十分重要。动作发育虽受神经、肌肉发育的制约,但也与社会环境、锻炼、教育等外界因素密切相关。  

 运动发育中,应注重移动运动、局部的特殊运动及上肢和手的运动。
  按年龄手功能的发育进程简述如下:
  1个月:两手握拳,手刺激后握得更紧。
  2个月:两手依然呈握拳状态,但紧张度逐渐降低。
  3~4个月:能将双手放到面前看并玩弄自己的双手,出现企图抓握东西的动作。
  4月能再拇指参与下抓住物体。
  5月能抓到一手距离之内的物体。
  6~7个月:能再双手间有意识地准确地传递物体。
  8个月:能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抓取物体。
  9~10个月:能用拇指与食指取物体。
  10个月:能主动松手放弃手中的物体。
  10~12个月:能握笔涂鸦,会几页几页地翻书。
  12~15个月:能叠2~3块积木。
  2岁:能叠6~7块积木,逐页翻书。
  2~3岁:能叠8块积木,临摹画直线。
  3岁能叠9~10积木,临摹画“圈”和“加”号。
  4岁:能自己穿衣服,画正方形及简单的人。
  5岁:恩那个写简单的字,画人的部位增多。
  6岁:能画三角形以及房屋、汽车、花草等。

 婴幼儿手的发育规律有哪些? 婴幼儿手的发育规律有如下几点:
  手的姿势:新生儿手握紧,2~3个月手指张开。3个月以后还不张开是异常的。手握拳及拇指内收是脑瘫重要症状。
  手的机能:①支撑机能:用两手支撑是俯卧位抬头、胸离床及爬行的基础,也是保护性伸展反应的基本方式。②把握机能:由无意义的把握反射发展到有意义的抓握,最先出现的是尺侧握,然后是全手握→桡侧握→拇指捏,进而发展成为重要的功能器官。脑瘫患儿手把握能发育迟滞。

全方位知晓医院信息

× 预约挂号 互动交流
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