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常规里的警报——显微镜下“柴捆细胞”揭示的生命信号
发布时间:2025-05-19 来源:检验科
近日,35岁的章女士因间断性鼻出血一月余来到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(湖北省中山医院)就诊,门诊以“鼻出血、血小板减少”收入院。入院血常规结果显示:白细胞 18.94 × 10^9/L,血红蛋白 65g/L,血小板 24 × 10^9/L。
由于血常规结果触发复检规则,检验科严格执行复检流程,对患者标本进行复检并进行血涂片镜检。镜下观察发现大量含多颗粒的早幼粒细胞,部分早幼粒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呈“柴捆”样、“乱柴”样短粗棒状的Auer小体。
Auer小体是髓系恶性疾病的重要标志,而“柴捆细胞”更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(APL)的典型形态特征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(APL)是急性髓系白血病(AML)中的一种特殊类型,APL起病急、进展快,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且凶险,容易发生出血危及生命。因此,检验科在发现“柴捆细胞”后,第一时间与临床医生沟通,提示临床该患者病情凶险、进展迅速,需及时完善骨髓穿刺活检及相关基因检测。由于检测和沟通及时,患者及时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,为后期治疗提供坚实基础。
在检验科主任刘世国的带领下,检验科严格遵循血常规复检规则,并善用多种技术交叉验证,增强与临床沟通,为临床提供严谨可靠的检验报告及报告解读,成为临床诊断的“侦察兵”,将检验技术、疾病机制与临床需求深度融合,守护医疗质量,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支持。(文:韩娟、黄钰 审核:刘世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