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山医声】惊蛰时节 养阳养肝 省酸增甘
时间:2025-03-06 来源:信息部
惊蛰,古称“启蛰”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。每年3月5日或6日,进入惊蛰节气。惊蛰时节,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,阴血相对不足,所以养生要注重顺应肝木升发之性,养阳养肝,使自己的精神、情志、气血也如春天一般舒展畅达,生机盎然。
惊蛰时节三宜
1.宜保暖
俗话说,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。惊蛰天气刚刚转暖,气温还比较不稳定,注意保暖才能预防各种疾病的侵扰。早晚较冷时,可适当“捂好”,以自身感觉温暖,又不出汗为宜;当气温超过 15℃且比较稳定时,就可脱掉棉衣,穿得稍单薄些。
2.宜润肺
惊蛰风大,气候较为干燥,容易使人口干肺燥、外感咳嗽。我国北方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,梨性寒味甘,有润肺止咳功效,可以煮水喝。适合春季养生且具有润肺功效的食物,比如枇杷、银耳、荸荠、莲藕、山药等。
宜动养:惊蛰时节,生机萌发,盎然跳动,人体阳气上升,各个器官组织机能想要充分活跃起来,就需要均衡得法的运动。全身心地动起来有利于气血运行畅达,新陈代谢加快,身体健康无恙。
3.宜动养
惊蛰时节,生机萌发,盎然跳动,人体阳气上升,各个器官组织机能想要充分活跃起来,就需要均衡得法的运动。全身心地动起来有利于气血运行畅达,新陈代谢加快,身体健康无恙。
惊蛰时节三忌
1.忌食酸
春天对应的是肝,肝气旺会伤脾,脾胃是后天之本,故惊蛰时节要注意少吃酸来养脾。建议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、维生素的清淡食物以滋养脾气,如菠菜、水萝卜、苦瓜、木耳菜、芹菜、油菜等。
2.忌熬夜
天气渐暖,身体的毛孔、汗腺、血管开始舒张,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。这样一来,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,从而产生“春困”。为了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,充足的睡眠必不可少。睡前可以泡脚、按摩脚底,这样可以推动血气运行、温补脏腑、安神宁心,有助入睡。
3.忌燥郁
惊蛰时节,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,阴血常相对不足,容易出现阴虚、肝火偏盛的情况,直接影响神经、内分泌等系统的正常功能,从而导致急躁、易怒等情绪,还常常会诱发情志方面的疾病。春季要重视情志调养,乐观愉快。还要特别注重养肝,避免怒伤肝气。
另外,春季属肝,肝气旺盛。肝旺,则会抑制脾胃的生理功能。所以,惊蛰春分之时,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。春季若吃多了酸味食物,则会导致肝气亢胜,容易气郁,不利于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,对脾胃造成负担。因此,春季应少吃酸性或有酸味的食物。而梨甘润,能扶脾以调和五脏,避免肝气过旺。春日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。多吃甘味食物补养脾胃。此时,阳气初生,饮食上应口味清淡、性味温和。平素多食应季的蔬菜,如春笋、菠菜等。
中医外治养生法
《养生论》说:“春三月,每朝梳头一二百下。”虽然洗漱、梳头是人们每日晨起后的必做事,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梳头并不具备养生的含义,推荐头部全息刮痧术。
中医认为“头为诸阳之会,百脉相通,发为血之余,肾之华。”人体重要的12条经脉和40处大小穴位以及10多个特殊刺激区,均汇聚于头部。头部刮痧可改善头部供氧能力和头皮的营养条件,增强头部新陈代谢,有利于调节大脑神经系统功能,缓解头晕、头痛、失眠等症状。尤其在春天,自然阳气萌生、升发,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,向上、向外升发,聚集于头部,头为诸阳之会,多梳头有助于头部的气血畅通。
推荐食疗药膳方
1.养肝明目——羊肝菠菜汤
原料:羊肝100克、菠菜50克(根据口味和人数适当加减)
做法:羊肝切片,反复清洗干净,焯水去沫后备用。菠菜洗净、切段。锅内加1升水,煮沸后下羊肝,煮开后转小火煮10分钟。后下入菠菜,取适量盐、香油调味,随口味加入葱花、香菜即可。
适合人群:羊肝菠菜汤有养肝明目之效,适用于视物模糊、两目干涩等人群。
2.减肥小菜——水芹拌豆芽
原料:水芹菜150克、豆芽150克
做法:水芹菜洗净,切成3~4厘米段,豆芽洗净,入开水中烫熟。二者同拌,加适量盐、香油等调味。
适合人群:水芹做药用时有清热解毒、润肺利湿的功效,且膳食纤维含量高,适合便秘、高脂血症、高血压病等患者或减肥人士食用。
3.春季双鲜——香菇炒笋
原料:春笋1个、香菇3~5朵
做法:春笋剥去外皮,洗净,切成小条。香菇洗净,切成小条。烧开水后,将切好的笋和香菇先后汆水片刻,沥干备用。炒锅放入适量食用油,将汆过水的笋和香菇条倒入翻炒,快熟时,加入适量盐、生抽、糖出锅。
适合人群:具有开胃、促消化的功效,且营养丰富,适合体虚、便秘人群食用。(文:张明娟 张金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