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国家三级甲等医院 *湖北省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*武汉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手机版
扫描二维码
关注手机版

秋日养生

发布时间:2017-10-30 来源:中医科

《黄帝内经》四气调神大论篇: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

秋季,指阳历8、9、10月(农历7、8、9),包括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6 个节气。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时令(春生,夏长,秋收,冬藏),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。此时天气劲急,地气清明。为适应这一时令,人应该早睡早起,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为宜,以保持神志的安定宁静,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伤害。收敛自己的心绪,控制自己的感情,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。不使神志外驰,以保持肺气的平和匀整,这便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。若违逆了秋气收敛,便会伤及肺脏,到冬天使阳气当藏而不能藏,便会发生阳虚腹泻之症。

多事之秋

初秋暑热未退,“秋老虎”颇凶;!初秋雨水较多,湿气偏盛,最伤脾胃;炎夏消耗,疲软无力,体倦秋乏;自然万物干枯萎黄,人体“津干液燥”;秋天萧索,触景生情,多愁善感,难免情绪低落……

下面从“衣食住行欲”几个方面介绍秋日养生。

初秋素有“火烧七月半,八月木樨蒸”之称,因而仍要加强各种解暑降温保健措施,抵御暑热,防止“秋老虎”肆虐。

仲秋气温下降,虽凉不寒,穿衣要有所控制,有意识地让机体“冻一冻”,以免身热汗出,伤阴耗气,并为越冬打好基础。

晚秋早晚温差变大,气候开始转寒,此时须及时添衣,预防冬季多发的伤风感冒以及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。对于有心、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讲,在深秋要格外注意,防止因气温骤降,气血运行不畅,诱发中风和心绞痛。

“春困、秋乏、夏打盹” !秋乏的原因是“隐性营养失调”,初秋湿邪为患,伤脾败胃,故宜饮食清淡,少食冷饮、秋瓜等寒凉食物,忌食肥甘厚味!仲秋防秋燥,宜常吃梨、柿、葡萄、石榴、甘蔗、萝卜、番茄等新鲜果蔬,以养阴润燥。秋燥甚者可用中医名方“增液汤”(生地、麦冬、玄参)水煎代茶饮。“秋季进补,冬令打虎”,真正的“养生高手”,当知晓“四大名补”:莲子,“享清芳之气,得稼穑之味,乃脾之果也”,秋天食用有养心安神、健脾补肾、止泻固精等功效。不仅有助缓解失眠等,对易患咳嗽、哮喘等肺部疾病的人来说,莲子还可以通过补肾增强免疫力,达到润肺的效果。芡实,又称“鸡头米”、“鸡头”等,在南方较常见。中医认为,芡实性味甘、涩、平,入脾肾二经,能健脾祛湿、固肾止泻,且有“补而不峻”、“防燥不腻”的优势。其补肾效果强于山药,祛湿效果优于红小豆,镇静效果强过莲子,可以说是一种被埋没的补益佳品。宋代文豪苏东坡的养生之道中,有一条就是吃芡实。栗子,香甜味美的栗子,是秋冬非常受欢迎的零食,含有糖类、蛋白质、脂肪、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丰富的营养成分。中医认为,栗子性味甘温,有养胃健脾、补肾强筋等功效。花生,花生是一种高蛋白的油料作物,自古享有“长生果”的美誉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“花生悦脾和胃、润肺化痰、滋养补气、清咽止痒”,适合脾虚消瘦、食少乏力、干咳少痰等人。值得注意的是,花生红衣(即花生皮)补气止血的作用更强,因此,需要补血的人可挑选红衣更多的小粒花生,而煮粥、打花生浆则可以挑选大粒的花生。此外,醋泡花生仁、用生花生壳煮水喝,还有一定的降压效果。

秋季阳气渐收,阴气生长,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。对此应从生活起居上进行调整,将夏天的“晚睡早起”改为“早睡早起”,”早睡,以顺应阴精的收藏,以养“收”气。早起,以顺应阳气的舒长,使肺气得以舒展。注意不要熬夜,切忌过劳。同时,还应注意调节室内空气湿度,保持环境中的水分。肺主皮毛,秋天干燥的气候,可致肺气虚弱而毛发不固,故在此时节脱发相对增多。为做好头发的养护,防止脱发,这段时间最好暂停烫发,用好的洗发剂洗发,配用梳理剂,然后擦些营养性的发乳或发蜡。如果脱发多,可一天按摩头皮2~3次,促进血液循环,减少头发脱落。另可适食芝麻、核桃、黑豆、黑木耳等食物,以养发、护发。

秋季天高气爽,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,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,如爬山、打太极拳、瑜伽、游泳等,长期坚持“秋练”,可增强心肺功能。秋季气候干燥,早、晚温差较大,是一些细菌、病毒繁殖与传播的有利条件,随着干燥的灰尘,一些细菌、病毒在空气中飞扬,常会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传播,是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的高发时节,因此,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要加强保暖,做好预防工作。

秋天的萧索之景,往往使人触景生情,多愁善感,难免情绪低落。在秋天,尤其要注意精神调养,避免不良情绪的干扰。要多出户外活动,或登高远足,或琴棋书画,或养花垂钓,使秋愁在愉悦之中悄然而去。再者,秋季应注意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,节制房事,蓄养阴精。

最后,注意“秋补”十大禁忌:无病进补、慕名进补、不分虚实、不分阴阳、多多益善、以药代食、凡补必肉、重进轻出、恒补不变、贵贱之分。

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

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5年,科室现有主任医师两名,副主任医师两名,拥有门诊和病房两个单元。门诊位于门诊大楼二楼,诊室两间,长期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副主任以上医师坐诊。病房位于诚信楼二楼,环境舒适,治疗手段齐全。并开设了中医老年病、中西医结合儿科、内分泌三个亚专业。

科室以突出中医特色为主,并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,对常见病、慢性病、老年病均有良好疗效,特别对中风后遗症、眩晕、咳喘、心悸、胃脘痛、颈腰腿痛、月经不调等疾病更是得心应手,疗效甚佳。同时开展了针灸、艾灸、刮痧、中药穴位贴敷、拔罐、耳穴、三伏贴、三九灸等中医特色治疗。本科门诊还设有保健咨询,代煎中药等便民服务措施。

全方位知晓医院信息

× 预约挂号 互动交流
关注公众号